查看原文
其他

火种起源:张江药谷30年

吴文涛 远川投资评论 2023-11-22


2023年6月29日,伴随着生物医药企业来凯医药在港股上市,张江科学城的上市企业数量正式达到了100家,总市值也突破了20000亿元。张江成为了代表国内先进技术发展的创新高地。


像大多数见证了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的园区一样,如今被誉为中国科技创新摇篮的张江在30多年之前还仅仅只是一片农田。


1992年,浦东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最晚成立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公司正式挂牌。可令人没想到的是,直到第二任总经理吴承璘上任时,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开发依然十分有限。


站在龙东大道、罗山路口望去,除了一条窄小的两车道龙东路外,依然还是一片绿油油的农地,白墙黑瓦的农舍零星地点缀在农田间,半点开发区的影子也见不着。“没有钱、没有地、连办公场所也没有”,这就是张江开发面临的实际情况[1]。


面对着钱、地、办公地点的三重困难,吴承璘也没有就此放弃,先是通过现有土地抵押贷款筹集了2亿资金;同时将过去租给信源、银泰等四家公司的土地进行追回,最后还将办公场所搬至了龙东路路口。而在度过了最初的艰难阶段后,新的问题又随之而来:在这样一片杂草丛生的地方,如何解决企业招商的问题。


幸运的是,在不久之后,张江迎来了它的转机。



张江药谷的变迁



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后的第二年,它迎来了第一个入驻的客户——罗氏制药。


1993年9月,在三维制药厂总经理黄彦正的介绍下,彼时罗氏香港制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威廉·凯乐来到张江进行考察。望着现场一片广袤的农田,他隐隐有些担忧:这里能否作为罗氏入驻中国的优选地[2]?


根据当时上海第二制药厂厂长黄彦正的口述,“在现场威廉·凯乐很惊讶,连说了几个nothing,并反复地讲这个地方all countryside(农村)。最后又向我连续发出几个why,问我为什么带他到这里[3]。”


值得一提的是,罗氏制药在1988年就曾经计划在开发环境比较成熟的闵行开发区建立合资公司,甚至连办公用地的定金都已经支付,不过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停止。相较于闵行开发区的车水马龙,彼时的张江可以说是仍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


面对着威廉·凯乐的担忧,张江也是迅速作出回应。不仅黄彦正去参加了罗氏制药董事会并向他们介绍上海改革开放和浦东张江,还在半年之后就实现了张江建厂地块的“三通一平”,用实际行动来彰显诚意。在各方的努力下,上海罗氏项目也在1994年5月正式签约奠基,这也标志着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的正式启航。


罗氏制药的落地不仅为张江的生物医药行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产品结构,同时还吸引了一大批跨国制药公司来张江发展建厂。譬如礼来、勃林格殷格翰、阿斯利康等欧美成熟药企先后落户张江,并由此催生出了CRO产业链的繁荣,睿智化学、桑迪亚,华大天源(辉源)等一大批CRO公司在那段时间相继成立。


以科创100ETF华夏(588800)成分股中的美迪西为例,其创始人陈春麟在担任Vertex科研人员时就曾受邀来到张江进行考察。


也正是在那次考察中,他了解到“可能有一批跨国药企研发中心在这里落户,上海药物所也总体搬迁这里,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都将搬到这里[4]”。在海外跨国制药公司相继入驻以及对于张江未来发展前景的乐观预期下,次年陈春麟就选择回国创业并成立了美迪西,并成为了第一只在科创板上市的CRO企业。


经历了最初的市场换技术以及代工作业的基础发展阶段之后,如今的张江也开始向实现生物医药自主创新的阶段迈进。随着2011年众多本土研发龙头诸如恒瑞、瀚森、扬子江以及罗欣等知名企业在张江陆续成立,国内创新药也迎来了快速发展,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


相关数据显示,张江实现了国内首个PD-1、首个细胞治疗药物、首个冠脉药物支架、首个新冠病毒蛋白晶体结构解析。同时截至2022年年底拥有累计新药管线800余个,累计上市一类新药18个,占全国近20%[5]。


虽然自主创新已经成为了张江现在及未来的主旋律,但其科技创新园区的定位以及资本的孵化同样不可或缺。



从招商引资到自主孵化



罗氏制药的到来为整个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打开了局面,但要将其发展为张江的支柱型产业,仅仅依靠外部招商引资还远远不够,如何培养出本土的医药公司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作为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人才以及企业的孵化。而张江也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来进行探索。


自1994年1月7日,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赵启正在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成立大会上提出了“在浦东张江建设‘药谷’”的目标后,张江在医药产业上的战略定位也开始步入了快车道。


先是1996年由科学技术部、卫生部等部门明确了“张江生物医药基地”的定位;紧接着1999年在“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下其上升到了上海市委的高度;2005年更是一举成为国家级高科技园区中的一员。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变得日益凸显。


与此同时,张江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吸引海内外优秀的人才。尤其是在以留学生发展为例,张江通过设立了留学生服务中心来帮助办理各项事务、创新“中国绿卡”、引入外籍人才等多种方式来支持留学生归国发展。对留学生政策的支持与创新也让张江拥有了更多的初创企业,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张江已累计孵化留创企业一千多家。


除了政策和人才上的呵护以外,初创企业还需要创业辅导、办公场地以及资金支持等多方面的帮助, 因此企业的孵化工作也变得尤为重要。


以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张江药谷平台为例,为了保障抗风险能力较弱,但具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发展,张江推出了张江药谷公共平台,为新药的临床研究提供涵盖共性技术服务、产业化服务、公共试验(检测分析)服务、运营保障服务、集成软件服务等6个方面的公共服务[6],从而帮助中小企业实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


人才、政策以及平台的孵化下,张江走出了诸多企业。截至2022年年底,张江药谷培育了超过450多个相关领域的创新企业,更有300多家企业成功毕业迁出,其中不乏君实生物、华领医药、之江生物这样的知名企业。


张江无疑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仅仅只是张江科技创新产业中的一部分。


在该领域之外,张江还将「招商引资到自主孵化」这一模式复刻到了集成电路以及软件等其他创新产业中。譬如在集成电路行业,张江通过引进中芯国际、宏力半导体两大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形成龙头效应,吸纳了一大批上中下游的相关企业并进行国产替代,目前已经形成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配套服务完整的产业链。


张江不单单只有生物医药一条腿,就科创领域而言,无疑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历史进程中的科创契机



产业发展的背后离不开资本的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尤为如此。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来提高抗风险能力,提高研发投入,中小创企业才能够更好地和跨国公司同台竞技。


这一点在张江也不例外。自1994年1月第一家来自张江的企业耀皮玻璃上市后,不少张江企业都寻求上市的途径,而科创板的成立也让越来越多的张江企业叩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张江超过2/3的企业集中在2019年—2023年上市;而上市的全部100多家企业中,又有几近半数选择了科创板上市。


张江的选择只是诸多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一个缩影。在科创板“硬科技”的定位下,那些有技术,有潜力的高科技企业趋之若鹜的同时,投资者也可以通过科创板来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在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节点,科技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一点毋庸置疑,不论是从产业扶持还是政策鼓励上,科创板都代表了未来科技创新最前沿的公司和技术。


但与此同时,由于科创板对于上市企业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并且伴随着行业竞争下的优胜劣汰,部分公司的发展一旦呈现出后继乏力的状态便会被资本市场无情抛弃,因此投资科创板个股的风险极大。在此情形下,通过ETF去对科创板进行配置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目前科创板共有两大宽基指数:科创50和科创100。前者主要追踪科创板中市值大、流动性好的50只证券,而后者作为对科创50的补充,其针对的是市值中等且流动性较好的100只证券。可以简单理解为科创50跟踪的是科创板市值前50只证券,主要是大盘股;而科创100跟踪51-150只证券,主要以中小盘股为主。


而在行业分布上,科创50主要集中在电子行业,占比达到了55.1%;而科创100更加均衡,涉及到了医药生物、半导体、新能源以及信息技术等多个新兴科技行业,同时医药生物是其第一大成分行业,占比为31.16%。


值得注意的是,市值的下沉在带来更大弹性的同时也会造成净值的巨大波动。相关数据显示,自指数基期日起,截至2023年10月31日,科创50和科创100的区间涨幅分别为-12.56%和5.38%,而年化波动率前者为7.53,后者达到了9.50。


目前跟踪两大指数的产品中,华夏基金旗下的科创50ETF(588000)是目前市场上跟踪相关指数中规模最大的产品,而科创100ETF华夏(588800)的规模也位居市场前列。因此对投资者而言既可以通过相关产品对科创板进行一键布局,同时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相应的配置。



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管理人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

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

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





参考资料:


[1]“为收回张江两平方公里土地,我得罪很多人”他为何横下一条心,伴公汀

[2]助力张江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来看他在浦东的创新创业故事,投资上海

[3]徐匡迪赵启正为何,如此看重这家瑞士企业,想方设法让它落户张江,伴公汀

[4]药圈江湖中的张江,你好张江

[5]张江: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发源之地与未来之城,周到上海

[6]带你了解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程,方升研究

[7]上海张江药谷孵化器不断升级蝶变,是“公益”还是“盈利”?,方升研究

[8]中国“药谷”往事,深蓝观

[9]揭秘“创业公司”张江高科成长史:从农田到上海“西二旗”,深响

[10]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简史,科Way

[11]张江:不断迭代升级的科创之城,新民周刊

[12]药谷故事 | 张江“药谷”是怎么提出来的?,张江药谷

[13]今天,张江本土上市企业满100家!,张通社

[14]30年,79家,1.9万亿,张通社


作者:吴文涛

编辑:沈晖

视觉设计:疏睿
责任编辑:沈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